人类的生命周期从未如今天一样长过,而人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一般轻易就能触摸到自己与时代的隔膜:不是因为身体的老化,而是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新科技。十几年前非常时髦的知识爆炸这个词如今已很少人提起,因为爆炸这个力度,远远赶不上真实的场景。
24年前家里有人逾期未返,我和朋友历尽千辛万苦,在中关村邮局排队花4元1角打了一个18秒钟的国内长途电话,终于确认平安;11年前一个久未联络的朋友偶然拿到我的手机号码,一拨的结果竟然花掉我远在南非的国际漫游费,令他惊叹通信业的发展已到如此地步;但这些都比不上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巨大冲击:坐在地球两端的人,聊上一天,并未感到花了特别的金钱或额外的努力。
1965年,戈顿摩尔提出他那个著名定律的时候,人们不免大吃一惊,认为芯片发展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接近于神话,以至于摩尔后来也一再修改自己说过的话,将自己说的两年翻一番后来又改为一年。现在他终于可以安心了,如今在计算机网络领域这个定律不仅兑现,而且实际上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已接近指数增长趋势,根本不用18个月就会翻一番。保守的预测也认为2012年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18亿,占到全球总人口的30%左右。
近日整理资料翻到石勒听汉书的时候,联想到了关于2012年这个有趣的预计。如果保持这样一个互联网上网用户的涨幅,IPv4很快就不够用了,幸亏我们已经提前想到了IPv6,大家大可以也说一句赖有此耳。但转念一想其实有点杞人忧天啊,互联网用户无非是人口,地球上就这么多人,管你什么摩尔定律呢?到了60亿互联网用户之后还能把动物都搞上网?难道又是千年虫一样的笑话?
笑过了之后猛地意识到突破这个用户数其实并非笑谈。在计算科技与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,智能化以无与伦比的迅猛,延展和覆盖下来。每一个有功能的对象都可能成为互联网的连接对象。黑格尔的话,也许我们终将会改成:存在的,就是上网的。 ……
查看全文
|